土地裡的馬鈴薯
男爵馬鈴薯是粉質的馬鈴薯,鬆軟綿密,做薯塊和薯條最讚了
現在是早上11:11,境含從高雄回來了,貓咪深仇大恨的打架也打完了。我跑了步,做早餐,整理堆肥。今天是很晴朗的冷天,很喜歡這個天氣,心情很好。
最近又有台南種植的男爵馬鈴薯~他是粉質的馬鈴薯,鬆軟綿密,做薯塊和薯條最讚了。研究了一下馬鈴薯蠟質和粉質的區別:蠟質是紮實的口感,想炒出脆脆的土豆絲、或是做馬鈴薯沙拉,用蠟質的才會好吃。如果看到紅皮、紫皮、或台農一號,就是偏蠟質的馬鈴薯。粉質的話則是鬆鬆軟軟,容易融化,如果想要作出軟軟的薯泥、濃稠的咖哩、或是利用糊化外皮做出酥脆的薯塊,那找粉質的最適合。男爵馬鈴薯就是最美味的粉質馬鈴薯(我說ㄉ),常見的進口美國褐皮馬鈴薯、和台灣栽種最多的鐵鏽色外皮的大葉克尼伯也是粉質。
這次用塗塗從突尼西亞帶回來的綜合香料,名字很可愛叫”cocktail”,意思是老闆特調。馬鈴薯切塊之後大火微波兩分鐘,裹上油、鹽、和香料,交給氣炸鍋10分鐘就完成了。雖然微波的糊化不像水煮那麼糊、可以那麼酥脆,但早餐這樣就很好了。
今天是第一次跑T課表,我用cruise的方式跑,心率需要壓在三區。手錶會提醒我有沒有到,跟我自己的感受是重合的。對身體的了解有進步呢。
跑步暖身到一半,可能是太陽很好吧,心情好了起來。想起境含在上一集節目講「旋鈕般調大音量的群眾」,想到境含的好好笑的笑話都被記錄在podcast裡面,真是太幸福了。珍貴的稍縱即逝的東西可以被永久地保存下來,很擊中我的心。
這兩天的大事應該是我開始進入堆肥的世界。
境含也有感覺到,這好像是我最後幾塊拼圖中比較大的一塊。我也確實這樣覺得。具體的說,我一直都很嚮往從農地到餐桌的這個連結,像是讀《瞌睡村不可思議的馬鈴薯》和《雜食者的兩難》,還有我在大王的經驗,都讓我覺得選擇食物、烹煮他們,可以決定我和地球的關係,可以改變地貌、生態、和人類的經濟活動。但是這個連結目前都是單向的,土地->餐桌,土地->餐桌。一直到昨天。我開始把果皮和廚餘切碎,放進堆肥桶,撒上啟動的EM菌粉。我的單向連結變成了一個圓圈,我用不完的東西,從此有機會回到土地裡。T_T
在家堆肥具體的、立即可見的好處:
1. 廚餘會長蟲、會被貓攻擊、現在不用煩惱這些小動物問題
2. 廚餘原本會臭,現在不會了(堆肥香香的)
3. 廚餘要嘛佔據冰箱的空間、要嘛每天丟,現在都不用
4. 廚餘其實佔了垃圾蠻大部分,現在垃圾體積減少很多(統計數字是1/3)
然後順帶罵一下,雖然我以前也曾經迷過,但現在覺得電動廚餘機真是太蠢了。耗用資源和電力,把廚餘烘乾打碎,變成不會臭的粉末。明明成千上萬的微生物在做這個工作,人類卻一定要做塑膠殼+加熱+馬達,使用一大堆石油來完成,然後還覺得自己做出了堆肥。真的想不到更白痴的人類發明。